现在位置:中国衡器网首页/关于协会/中国衡器工业发展史/第一部分行业综合篇/第五章

第五章 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

    我国衡器产品的技术状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十年代,主要是搞机械式手动衡器,以日用衡器居多数,同时开始研制工业用大型衡器,包括1951年长春度量衡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00t轨道衡,1953年北京度量衡厂试制成功50kg大型精密天平,1954年沈阳衡器厂试制了第一台梅力哥式皮带秤,此后各种机械式定量秤、料斗秤、吊钩秤、油秤、棉卷秤、蔗汁秤、煤塔秤、香烟秤,架盘天平等产品也相继试制生产。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开始研制机械式自动衡器,即称重示值由手动杠杆改为字盘指针,如字盘式配料秤、250kg字盘包裹秤等;同时,随着公制的推行和加工手段的改善,对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进行了改革,1961年至1962年全国性统一设计台、案秤图样,统一和改造了计量杠杆、刀、刀承等主关件的加工和装配工艺,不仅有利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精度。第三阶段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光电技术的应用,机电结合的衡器产品问世,示值部分由刻度指示改为数字显示,称量信息可输出,便于实现自动控制。第四阶段是七十年代末起始的衡器产品电子化。

    我国着手研制电子衡器起步于五十年代末,同发达国家起步时间相差无几,当时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早在六十年代,国家在外汇很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万美元供衡器工业从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国引进样机和加工设备(1966年从日本引进了表头式机械汽车衡、电子吊秤、电子皮带秤等样机,从西德和意大利购买了光学曲线磨、摇臂钻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财政实行拨改贷、贴息贷款后,国家用于衡器工业技术改造的投入迅速增加,引进的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多。但是,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衡器行业技术人才匮乏、电子元器件研制和生产的大环境还很薄弱、消费观念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电子衡器的研制步伐极度缓慢,其间甚至于停滞,导致到八十年代初仍处于低水平,同国际电子衡器迅速普及和研制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特别是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衡器的发展,当时在工业用衡器中电子产品也只有大约1%。从"六五"中期到"七五"期间,衡器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步伐逐步加快,也取得了实效。

    衡器行业引进技术大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引进散件,如天津、上海、上海东方等衡器厂和太行仪表厂分别从日本购进一批电子汽车衡、电子计价秤散件,徐州衡器厂从美国拉姆齐公司购进电子皮带秤散件,南京衡器制造公司从英国门格公司购进电子吊秤散件,等等。通过散件组装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又解决了国内市场的某些急需。其特点是投入较少,周期较短,收效较快,但引进技术的成套性和深度有限,产品也难以形成批量。第二种形式是成套引进技术和主要加工设备,对企业和产品进行一定规模的技术改造。如长春衡器厂(引进美国利维尔公司称重传感器生产技术)、沈阳衡器厂(引进美国威姆公司料斗秤制造技术)、武汉衡器厂(引进美国拉姆齐公司动态轨道衡制造技术)、长沙衡器厂(引进美国杰维公司定量包装秤生产技术)等四厂,作为国家"六五"、"七五"计划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逾5000 万元;"七五"期间国家划给衡器行业的技改投资达8000多万元(不包括地方投入),这是建国以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次,当时技术引进立项9个。这些项目从"七五"末期陆续收效,对增加电子衡器的产量和品种、满足改革开放后各行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推动衡器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观念、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定点企业'观念的束缚,致使部分项目的引进效果不尽理想,普遍存在投资周期偏长的问题。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冲击了'定点生产'的守旧观念。济南衡器厂解放思想,认真规划,反复筛选引进技术,有效控制投资规模,分步实施对产品和主要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切实抓好投资效益,利用地方财政的支持,较快地跻身于行业的前矛;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企业包括军工企业、乡镇企业(如广东中山石歧衡器厂、山东泰安衡器厂、陕西汉中521厂等),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地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内外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精度加工设备,更新产品,提高档次,也取得了实效。第三种途径是合资经营,即同时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和管理。1986年由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和江苏省常州市轻工业局联合组团赴美考察,同美国托利多衡器公司洽谈合资生产称重传感器和显示器,并签订了意向书,1988年1月,中美合资常州托利多电子衡器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启动,成为中国衡器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合资初期投资为900万元,经过十多年的良性运作,现已拥有资产近2亿元,产值达4亿元,出口额逾1亿元,人均产值100万元、利税3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列行业之首;在合资立项和创业初期,李寿仁、武学林同志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90年秋上海东昌计量厂与日本大和制衡株式会社、日本东明贸易株式会社等合资经营的上海东昌大和衡器有限公司亦正式组建投产,并很快跻身于行业前列。中外合资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外方企业投入资金和技术的力度都比较大并注入现代企业管理,因此投入产出的周期短、收益快,通过扩大再生产,很快成为行业的排头企业。

    中国衡器协会成立之时,正值行业变革之初。所以,协会始终把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作为工作的中心,从多层次、全方位当好政府的助手和会员的参谋:一是通过交流提供信息,二是通过举办国际展开阔眼界,三是通过推介提供经验,四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为合资合作牵线搭桥、出谋划策。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一批高科技型企业相继加入协会,成为行业的生力军,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还有外资独资企业进入中国衡器市场,连同合资企业外方新的技术投入,带来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对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