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卢中原)
一、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我国经济已稳定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并从合理区间的高位平稳回落。
1、经济发展稳健而昂扬
- GDP增长9.5%,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
- 工业增长11.5%,实现利润增长38.1%;
- 农业出现转机,粮食总产量增长9%,结束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的局面。
2、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9%,高于上年2.7个百分点,月环比有所回落,核心CPI低于1%。
3、新增就业超出预期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出目标8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4.2%,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低于目标0.5个百分点。
4、农民增收幅度加大
农民收入实际增长6.8%,结束了1997年以来在4%左右徘徊的局面,与城镇居民实际增收幅度(近些年为9%左右,去年为7.7%)的差距有所缩小。
5、投资增长趋稳,消费增长加快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低于上年0.9个百分点;消费实际增长10.2%,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
6、国际收支状况继续保持良好
进出口总额1154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增长35.7%;实际使用外资6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增长13.3%;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067亿美元。
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 投资需求过度膨胀的危险依然存在,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仍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供应偏紧尚未根本缓解。
- 粮食稳定增长的机制比较脆弱。
-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 城市拆迁和乱占耕地引起的矛盾比较尖锐。
- 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繁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物价上涨加重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负担。
- 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亟待建立。
深层次原因:结构矛盾、体制缺陷和增长方式粗放的综合反映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导致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
体制缺陷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政府职能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不到位);
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我国人均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仅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铁、水泥、氧化铝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40%和25%。
三、2005年宏观经济趋势预测
(一)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的主要支撑因素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 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 新的主导产业群带动产业升级
- 民间投资日趋活跃
-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二)紧缩性宏观调控的后续影响可能使2005年经济增速放慢土地和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增长减慢;
- 货币信贷和投资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还有滞后影响;
- 住房和汽车销售增速渐趋平稳,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将有所减弱;
- 存货投资周期开始进入下行期。存货投资波动是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先行指标。预计存货投资增速会持续回落。
我们对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
- GDP增长率可能在8.5-9%之间;
- 消费需求:受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消费实际增幅预计将保持在10%左右;
- 投资需求:受城市化、产业升级等因素的推动,预计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但投资增速可能低于2004年;出口需求:由于外贸环境趋于严峻、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出口基数较大等原因,预计出口增长率将回落,但仍可能超过20%;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低于4%;
- 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低于10%。
世界经济和主要经济体去年以来复苏态势趋强 ,创30年来最高记录,预计今年将是世界经济上升期的最后一年,增速可能放慢。主要原因:
- 石油价格影响,2003年9月每桶27美元,2004年平均39美元,世界银行预测2005年平均每桶36美元;
- 美国等发达国家提高利率,日本经济已明显降温,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
据主要国际机构预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4~5%,今年与去年持平或略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可能比2004年平稳回落。
世界银行:3.2%
国际货币基金:3.4%,世界贸易增速将由8.8%降低为7.2%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4%左右或高于4%
美国大企业协会:4.5%
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 石油、粮食、矿产品价格走势难以预料;
- 贸易保护有增无减,“新贸易壁垒”增加,针对中国外贸外汇政策的外部压力较大;
- 美国财政和贸易双赤字扩大,可能迫使美元进一步贬值;
- 我国已经处于“入世后过渡期”,国际竞争压力加剧;
- 总体上看,外商投资继续看好中国,我国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开展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扩大了发展空间,外部经济环境仍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上升势头;
- 我国国内市场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期,国内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并不重合,受外部冲击相对有限。
国家确定的2005年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
- GDP增长8%左右;
-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
-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四、对经济政策取向的建议
宏观调节方式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把握好方向、节奏和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在总量政策上,宜密切关注物价和投资的变动态势,适当控制投资需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对总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保持总需求相对稳定,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结构政策上,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扶优限劣,以促进供给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
- 加强行业规划、准入标准、供求信息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减少因信息不灵引起的盲目投资;
- 在行业准入、兼并重组、上市融资、产权保护、加速折旧、财政贴息、税收调节和信贷支持等方面,促进产业升级。
2005年是一个改革年,应当加大关键领域的改革力度,解决体制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延长新一轮经济上升期。
在改革政策上,应以投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其他关键性改革。
1.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 管住政府,放开市场,壮大民间投资,加强风险约束。合理界定政府、企业、银行各方的投资、融资职能、范围和责任,尤应强化银行独立审贷和风险内控制度;
- 进一步减少对企业投资规模、经济规模等经济指标的审批,而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指标(如环保、安全、质量、能耗、技术等)加强规制。
2.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完善财政政策和税收体系,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 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
-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形成规范的收入来源,满足正常的公共开支需要。
3.加快建立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使用付费机制
- 研究制定中长期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各城市应在此框架下制定当地发展规划;
- 推进土地管理的制度性建设,抓紧完善土地征用、补偿等规定;
- 根据各行业的污染排放、资源利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条件,制定付费标准,依此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4.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 改进经济调节方式,加强市场监管。减少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建设诚信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 坚持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
- 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正确看待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 紧缩性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非要打压民营企业;
- 中小民营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受到紧缩性措施的影响比较明显,应当引起重视;
- 需要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产权保护,完善信贷担保和投资服务体系。
企业应对思路建议:
-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政策信息,尤其是行业发展规划和供求预测,避免盲目投资;
- 依法经营,尤其要依据行业准入标准,科学决策,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 增加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投入,努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导向的技术、产品和投资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
- 抓住产业结构升级时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和投资方向;
- 抓住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回旋余地;
- 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争取进出口经营权,有条件就“走出去”,或是为“走出去”的企业配套,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 构建适合本行业特点、本企业发展阶段的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加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机制,实行稳健经营;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