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器OIML国际建议研讨及OIML认证>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人社厅函〔2012〕209号文《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2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2012年11月15-19日,中国衡器协会于上海市举办了《衡器OIML国际建议研讨及OIML认证》高级研修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人事教育部孙瑞勇处长出席了研讨班开班仪式。
为办好这次研修班,中国衡器协会专门征求了中国衡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很多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研修班报名踊跃,青岛市质监局,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及衡器制造企业的代表七十余人参加了研讨。
中国衡器协会理事长、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刘晓华首先介绍了举办研修班的意义,高级研修项目是按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培训高层次衡器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衡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强我国衡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衡器行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轻工联合会人事教育部孙瑞勇处长对衡器协会历次举办的行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出表扬,同时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修班邀请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2所研究员刘九卿,英国国家计量局中国代表处高级审核员鲍悦,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总工陈日兴,赛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何福胜,铜陵市三爱思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厚胜,原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沈立人分别针对有关国际建议和OIML认证的课题做了专题报告。
1、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2所刘九卿研究员:OIML R60国际建议及其对我国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影响
刘九卿首先从OIML
R60国际建议产生背景、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现在采用的2000年版与1991年版的区别、评定误差的基准拟合直线和R60国际建议对我国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影响五个方面,对主要内容、基本概念、技术重点、实施难点、取证要点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其次是学员们就相关问题课内、课外(晚上与授课老师交流)进行研讨。
R60国际建议对我国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促进称重传感器研究制造观念的进步,充分认识到当前称重传感器的竞争就是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的竞争。
(2)促进工艺装备改进和更新,称重传感器生产企业普遍改进或添置了宽立柱力标准机及其配套的高低温试验箱;液压全自动叠加式力标准机;新型静重式50t力标准机;智能零点、灵敏度温度补偿测试系统;全自动与辅助粘贴电阻应变计系统等。
(3)提高制造工艺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加生产线抽样次数;严格控制防护密封材料与工艺,增加焊接密封产品比例,特别注意焊线端子和引出电缆线密封;电子计价秤用称重传感器,增加稳定性处理工艺等。
(4)规范数字称重传感器试验程序,R60国际建议2000年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数字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2、英国国家计量局中国代表处高级审核员鲍悦:怎样申请英国国家度量衡实验室(NWML)的型式批准
针对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衡器制造大国,根据许多企业要走出去的要求,鲍悦介绍了欧洲几个与我国签订OIML型式评价多边承认框架协议(MAA)国家对衡器产品认证的新要求及获证的途径和应该递交的文件。并现场回答了很多企业提出的有关问题。
3、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总工陈日兴:对OIML自动衡器国际建议的理解与建议
陈日兴分别从七个方面介绍六个自动衡器国际建议。第一节 自动衡器衡器概念与分类、第二节 OIML R50《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第三节OIML
R51《自动分检衡器》、第四节OIML R61《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第五节OIML R106《自动轨道衡》、第六节OIML
R107《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第七节OIML R134《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
首先从自动衡器概念谈起,重点说明了判断衡器确定是非自动衡器或是自动衡器的原则,然后分别对各个建议的产品分类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产品照片将产品的特点进行介绍,对国际建议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解说,并将历年来我们在反馈国际建议修改的意见简单进行回顾。对各类自动衡器国际建议在理解上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特别对于一些在归属上可能互相交叉的重力式自动装料料斗秤、非连续累计自动料斗秤及非自动料斗秤做了比较与区分,对于各类不同功能、不同属性的失重秤,自动衡器与动态衡器的区别上进行了详尽分析。在讲座中重点对各类自动衡器国际建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修改意见。对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一些自动衡器的分类归属问题,谈了个人的理解和建议。
4、赛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何福胜:OIML R50(5CD版)和皮带秤现行国标的差异
何福胜介绍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有关R50国际建议(连续累计自动衡器)近年来推出了3个草案,分别是2010年3月的3CD版、2011年9月的4CD版和2012年5月5CD版,由此可见OIML组织对皮带秤国际建议R50修订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现行皮带秤的国家标准GB/T
7721-2007和检定规程JJG-195-2002都是修改采用R50(1997 E版),显然皮带秤国标的修订应根据R50的最新版本来进行。
R50(5CD版)分成3个部分,第1部分是计量和技术要求,第2部分是计量控制和性能试验,第3部分是核查表和试验表格。R50(5CD版)增加了一些新的计量特性和技术要求,如审查跟踪、带形修正装置、
模块、族等,其附录C规定了皮带秤进行模块或族试验时所选取设备的要求。R50(5CD版)还对皮带秤的软件、数据存储装置、接口等提出了要求,其附录B规定了软件和接口的安全性要求。
R50(5CD版)比国标增加了0.2级准确度等级的皮带秤,并规定了其计量特性和技术要求。此外还对皮带秤的影响因子试验误差、最小累计载荷、零流量的温度影响、零点稳定性、空载试验的最大偏差、偶然失调、组件的保护和印封、半自动和自动调零功能、皮带倾角等条款进行了修改,这些都是有别于皮带秤国标的。
R50(5CD版)的附录D对皮带秤的耐久性做了规定。在影响因子试验和抗干扰试验方面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湿热稳态(凝露)、直流电源、电源短时中断和电压暂降、浪涌、传导等试验内容,也对原条款中的的脉冲群、电磁感应的强度做了加强严酷度的修改。
R50国际建议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中,皮带秤国标修订也应及时进行,使其适应R50的发展要求。
5、铜陵市三爱思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厚胜:关于电子皮带秤耐久性技术的探讨
徐厚胜认为皮带秤的耐久性是皮带秤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保持准确度指标的能力,传统皮带秤往往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就降低到1-5%的使用准确度。
在国际建议R50对这个问题也是左右摇摆,在3CD中规定对皮带秤耐久性试验规定了在“首次试验”和“最终试验”之间应运行至少6个月仍能保持首次检定的性能特征,且在此期间衡器应该被封装且不可调整(除了用户进行或自动进行的调零操作);在4CD中又将此内容删除,同时又提出:可以在国家法规的约束下采取一些措施来确保耐久性,如果采取了确保稳定性的措施,可以制定相关文件并向TC9/SC2工作组通报将来工作中的建议以及耐久性发展方面的协调需求和指导措施。
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验结果徐总针对对皮带秤耐久性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
6、原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沈立人:R76国际建议对我国衡器的影响
沈立人介绍了我国自1985年成为OIML正式成员国后,在贯彻“非自动衡器”国际建议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和一些专家学者翻译、撰写相关论文、编写相关教材等方法,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已经在我国衡器产品的标准和检定规程中生根开花。
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直接参与到国际建议的编写工作中,对于国际建议中的许多规定不了解制定的依据或来源,难免我们在执行中就会不理解;由于我们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国情和文化的差异,许多要求可能在欧美国家不存在问题,而在我国就无法实施;由于R76是以小型衡器为主导的一个国际建议,许多试验方法适用于小型衡器产品,对于大型衡器产品缺乏完整的、详细的试验步骤和设备,在执行中由于操作人员理解存在差距,采用的方式方法就不同,所以难免出现不同的结论,会上介绍了典型的几种试验方法的问题。
回顾了近几年来,我国与国际组织和工业发达国家在研讨国际建议中,共同讨论的一些重点问题。也在介绍R76国际建议时,引用美国国家标准计量机构(NIST)发布的44号手册,和欧盟WELMEC的一些相关文件。
必须认识国际建议是对全世界的“建议”,不是一个“法规”,每个国家可以在法制管理方面有各自的规定。同时必须认识到国际建议侧重在计量要求和计量管理方面,在制修定我国产品标准和检定规程时,不能采用简单等同的方法引用,应该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同时希望与会代表积极参与国际建议的研讨,积极关心国际建议的发展动向,积极投入国际建议的修订工作中,这样不但能够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帮助企业打开出口的渠道;我们作为一个衡器生产的大国,正在向衡器制造大国迈进时,必须将我国对衡器产品的理解情况反映到国际上,要积极参与国际建议的制修订工作,请国家有关部门多多组织与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交流,多多组织企业代表参加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会议。
通过多日对衡器专业的国际建议学习,参加研讨人员纷纷表示,这次学习所探讨的课题都是衡器领域最前沿的课题,授课专家都是国内一流专家,所做报告不仅理论性强,而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难题,参加这样的学习既开阔了视角、又增加了知识,对于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各类衡器国际建议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大家认为有必要将各个衡器产品的国际建议中相关内容展开研讨,请人社部继续支持这样的高级研修项目,希望中国衡器协会继续举办类似的专题研讨班,要求今后再将研讨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接近实际工作。
(衡器工业通讯)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