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Weighing Instrument Association
中国衡器网 中国衡器网
网站主办:中国衡器协会

协会介绍

返回首页


西子湖畔闯大业——访杭州钱江称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增华

特约记者 董秀娜


    一、顾增华印象
    2012年5月,应中国衡器协会之邀,前往古老美丽的南京采访“2012中国衡器国际展览会”。盛大的展览开幕以后,我徜徉在宏伟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各个展览大厅,对参展的单位进行采访。当来到B馆,我的眼球突然被一列巨大的铁路动车组模型所吸引。在杭州钱江称重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振华工业称重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上,公司董事长顾增华先生接受了我的采访。当这位来自西子湖畔的企业家讲述他和他的企业之时,我被他执着追求、顽强坚持的精神所感动,深深感受到他那令人钦佩的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的精神。
  今年53岁的顾增华是杭州人。由于“家庭成分不好”的原因,他在1976年高中毕业时下乡到临安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年后,由于表现出色,被选调到杭州市的一个建筑单位当泥瓦工。尽管如此,他没有向命运屈服,白天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坚持到夜校上学。他相信,知识一定会改变命运。
  就这样,顾增华坚持了整整四年。80年代初期,当他回到了原建筑单位,身份已不再是泥瓦工,而是参与筹建一个新的企业——杭州钱江电器设备厂,这也是现在的杭州钱江称重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当时企业很小,只有10余人,他是厂长,也是总设计兼业务指导。虽然定位于当时属于高端产品的称重传感器,但由于企业建筑单位的性质,工人的文化水平低,还要养不少退休工人,想发展太难了。
  仍然是坚持,坚持,再坚持。2000年,做好了充分准备的顾增华终于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机遇。这一年,根据中央发布的新政策,企业成功转制,杭州钱江称重技术有限公司脱颖而出。
  转制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契机。顾增华整顿了队伍,轻装上阵。一个民族企业家由此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

    二、今日钱江称重
    转制后,企业又经过了11年的发展,公司已经集研发、生产、安装和服务于一体。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造花园式生产基地,新厂房面积20000 m2,(其中两栋分别是大学生的公寓楼、职工套房)占地近20亩,现有员工百余名,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工程设计、技术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60%以上。
    公司现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已经成为国家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建有浙江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现拥有二十余项自主发明、新型实用等专利技术,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圆满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验收和推广应用,国家标准的起草,并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家国内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今公司的主要业务不仅包括:各类应变式称重测力传感器、各类无基坑结构动(静)态轨道衡、称重式铁水液位计、焦炉无基坑不断轨式煤塔电子称重装置,还有各种定位控制系统、编码电缆无线感应系统、高精度编码板无线感应系统、干熄焦超偏载检测系统、焦炉炉温测量管理系统、各类数据采集系统与仪器仪表。打造工业称重与工业自动化品牌,成为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轨道称重传感器现已大量应用于国内外各大钢铁、焦化、码头等企业,全国铁路的货物列车计量和超偏载测量,高铁、动车组生产基地的轮重检测。在经受了1998年特大洪水的长时间浸泡和青藏线昼夜温差极大的恶劣环境考验,他们的轨道称重传感器依然运行稳定、可靠。
  无基坑结构动(静)态轨道衡主要用于各大钢铁厂内部的工艺和贸易结算,包括对常用路局车、铁水罐车以及载重量高达800t的鱼雷罐车的动、静态称重与检测;无基坑不断轨称重式铁水液位计(一罐到底)主要针对于各大高炉炼铁工艺,具有使用方便、维护简便、系统准确度高等特点,其同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5%,并远销巴西、乌克兰、伊朗等国。
  焦炉无基坑不断轨式煤塔电子称重装置主要适用于4.3m、5m、5.5m、6m、7m、7.63m等各类顶装焦炉和捣固焦炉的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具有施工方便、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基本免维护等特点,其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以上,并远销亚、美、欧等国。
  编码电缆无线感应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焦炉机车、原料场堆取料机、布料小车、天车等定位系统,捣固焦炉机车五车联锁及全自动操作系统。该技术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圆满完成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验收,被评定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艰辛的付出和努力,建立了优秀的品牌和良好的口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诚信、敬业”的工作态度,已成为企业永恒不变的宗旨。

    三、一次事故带来的机遇
    每个人的一生都将经历不可复制的传奇故事。即使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即使工作再忙,事情再多,顾增华也常常回忆起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
  时间回到28年前,那时的钱江称重还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小企业。
  上世纪80年代,货物列车运输超载、偏载以及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安全检测装置,货运列车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致使铁路行车事故频发……。古人云,“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真的是这样,就是由于货物列车超载、偏载等原因引起的切轴烧轴事故改变了杭州一家小企业的命运:国家有关部门在1988年下达科研项目,要求攻克“铁路货物列车防止超偏载检测装置”这个难题。很多企业参与了这个新课题的研讨,但是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感觉到技术难度很大并纷纷退出的情况下,顾增华担负起了研究核心部件——称重传感器的任务。
  如今称重传感器技术已经很普遍,但在当时的中国,这却是一片空白。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见过的小企业,怎么可能研制出如此先进的称重传感器?
  当时,顾增华是这个小工厂的厂长,他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在民族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他要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想到不如做到,顾增华立即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开始了艰难的研究。
  因铁路设备专用传感器的性能必须达到静态条件下的各项技术参数要求前提下,还必须满足一定的频率、响应速度等技术要求,在不同的路基、速度、车辆状况等条件下,需要有不同的数学模型,但对于他们来说,当时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实践去一步步摸索和研究。
  1990年,第一套钢轨塞入式传感器终于研制出来,因为那时的采样与控制系统都采用的是分类原件组合而成,系统故障发生率很高,用户总觉得是传感器质量不好。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系统的有关部门花30万元美金引进了美国的设备,但用起来仍然感到不满意。
  铁道研究部门虽然使用了国外的知名品牌产品,但在短时间里,还是出现了许多技术问题。他作为一名中国的工程师不能为国家分忧,就是技术人员的耻辱,而当大家对该技术都感到迷茫的时候,他凭借着多年对传感器制造技术和研究应用经验,得出了肯定不是传感器的质量和性能拖累了铁道部部级项目研究的结论。他知道时代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膀上。任何新生命的诞生都要经过痛苦的过程,新技术更不例外。于是他在1992年带领着技术人员另辟蹊径,开始走上对工矿企业无基坑不断轨称重技术研究、应用的漫长之路。有时往往是好事多磨,时隔二年,有关铁路研究单位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单片机技术,使系统的稳定性、准确度都出现了转机,并传来了动态货物列车超偏载安全检测装置研制成功的喜讯。对顾增华来说,心中也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线路改造的升级和铁路速度的提速,一些专家总认为使用国产传感器不放心,没有安全感,然而支持钱江称重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的人已经将他们所研制的各类轨道式传感器产品,与国外的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国外的产品价格很高,而国产产品的价格仅仅是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更可喜的是,经过长期对比试验,人们惊喜地看到,国外产品寿命很短,而他们研制的产品,仍然完好无损地工作着!
  1992年,顾增华把研究的目标逐步地延伸到工业战线。由于他和员工们执着的努力,他们的研究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塞入式称量结构;轨垫式称量结构;复合式称量结构等,不断突破着不同的车型、不同轨距、不同轨型、不同轮重、不同温度、不同计量状态、不同环境、不同路基等条件下的轨道衡难点。
  追求、探索、开拓、积累。一转眼,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和艰难的推广过程。当初,他们在推广自己产品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种高技术,他们只好一遍一遍地讲。顾增华苦笑着告诉我,他当时忽然对鲁迅的小说有了兴趣,因为他觉得自己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二十年过去,一切都已经不同了,现在的杭州钱江称重技术有限公司每年都在研制和生产新产品,不仅不需要他们上门去推广宣传,反而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听说,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仿制钱江称重的“赝品”,这一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一位执着的技术专家
    对于顾增华来说,任何成功都不是终点,目标永远在前面。在先后完成动态货物列车超偏载安全检测装置的塞入式传感器,动车组、高铁专用塞入式轮重测力传感器、动静态四合一轨垫传感器等项目后,他瞄准了高标准的贸易结算无基坑轨道衡,并且要从100吨做到800吨,尤其是突破了特种行业工矿企业的超大质量轨道称重计量问题、研究航空母舰钢板配方的连续计量等高端解决方案。
    顾增华告诉我,无基坑不断轨称重式铁水液面计的设计来自一次感受颇深的调研:上海宝钢原本使用外国的计量产品,铁水净重320吨,最大误差竟达40吨!2000年,宝钢进行设备改造前,在经过多路技术专家分头考察各家产品后,决定使用他设计的产品,计量误差不超过800公斤。项目验收现场,员工们欢欣鼓舞:“我们成功了!”
  无基坑不断轨称重式铁水液面计是钱江称重的主打产品之一。在达到计量标准的同时,企业制定了完整的制造、安装、调试工艺;首先,在力学设计中需要做到科学、合理、可靠,便于加工;其次,在检验设备的选择上,拥有国家计量院授权的标准测力机;室内、外无基坑不断轨轨道衡试验平台,自动控制走行的调试检衡小车也是必备之选;所有的外购配件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并经过老化测试;计算机和传感器等系统在出厂前与整套设备装配安装后,经过一周以上连续通电和加卸载测试,再由公司的工程技术、安装人员到现场进行安装、调试把关。
  钱江称重生产的各类无基坑不断轨称重装置,根据实际应用条件、应用环境和用户将来发展趋势所设计。无基坑不断轨铁水秤、煤塔秤、红焦秤等具有简捷性、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特点,是一个高效稳定的系统,能够提供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150℃高温条件下的连续使用,适应冰冻、雨雪、湿热、长期浸泡等恶劣环境下系统稳定的工作。同时,称重轨不再断轨,保证了铁水车的运行安全性、准确性、稳定性的前提下,还考虑到了日后车辆及轨道换型的预留设计,如此周到的设计,难怪这个从安全角度、从管理角度、从发展角度全面考虑后研制的新产品投入使用后,迅速赢得了全国各地钢铁企业的欢迎。
  “塞入式”用于车型一致;“轨垫式”可用于不同车型;“复合式”可用于连挂的组合车辆……。顾增华,一位执着的技术专家,正带领公司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焦化企业焦炉五大机车联锁及管理系统”是这个企业的又一名牌产品。顾增华告诉我,创新这个产品是因为他看到焦化企业的职工患心肺病的人多,环境恶劣,许多企业虽然已经采取了半自动或自动操作,但困难的是对位必须准确而可靠,由于格雷码扁平电缆经常容易被红焦烧坏,现场大功率电机发出的干扰等因素,往往使这些先进的设备形同摆设。钱江称重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的新一代“焦化企业焦炉机车连锁及管理系统”具有机车连锁、动画监控、计划编排、历史记录、报表统计、信息记录、车载显示等功能,解决了无人操作的自动化不耐用、维护量大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焦化企业的无人操作。目前,产品已经运用到了南钢、宁钢、吉钢、攀钢、山东浩宇、上海浦东煤气厂、沈阳炼焦煤气等企业,并通过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五、又一个新产品问世
    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顾增华接到一个通知,他很快就要赶回杭州。因为国家轨道衡总站、上海轨道衡分站等单位的专家将要前往他的企业,对国内首台无基坑静态轨道衡进行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的考核发证工作。
    顾增华告诉我,正在展台上展出的这个新产品是“多功能智能不断轨轨道衡”,它浓缩了多个不同结构的轨道衡,是企业近年来不断创新和研制的结果;它结合了三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型的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三项外观专利。摆在面前的这个展示品,不仅具有工业称重及无线扩频传输等功能,还实现了车辆自动走行、定位控制以及无人操作,定位准确度达到了±2mm。
  在采访过程中,我有幸见到原轻工部张善梅副部长等一行领导亲临展台,对科研成果颇感兴趣的他们,在最大秤量可达800t的轨道衡上,轻轻取下5kg的砝码后进行了加载,再次取下2kg砝码并加载。在发现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后,张善梅副部长索性取下1kg砝码并进行重复加载,并试图指挥将车辆自动定位至各个不同结构的称量区段。在看到全汉字点阵显示大屏幕上精确显示的当前地址和重量后,张善梅副部长赞叹道:“如此大质量轨道衡,能有1kg的感量和准确度,这是民族工业的自豪!”
  顾增华欣喜地告诉我,如今企业已不同于以往,大学生占了员工的多数,一批年轻人已经起来。从刚毕业的初出茅庐,到如今10余年的工作经验,正值经历旺盛的核心成员已经成为了主导者。年轻人的优秀在于,能够把企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这些年企业发展局面良好,员工流动率比较低,稳中求变是他的总体方针。
    “由于在工业称重领域做得认真和扎实,现在有很多单位找他们去解决边边角角出现的自动化问题,所以推动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新产品和新项目的质量好、服务和为人口碑好,前来洽谈和订货的用户也就越来越多。企业虽然没有专门的销售部门,但人人掌握技术,人人也就成为了销售员。”顾增华见解独特地说。
  如果对于产品质量没有十足的自信与把握,我想没有一位老总敢于这样做。
  顾增华很高兴地看到这一高科技产品在展会上得到了广大用户和同行及国外客商的关注。望着前来围观和争相拍照的人群,他感慨万千——我们来了就要给中国衡器争脸面!
  不久,他就将回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执着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这就是他,中国衡器行业企业家——顾增华。

 

返回首页

 

 网站主办: 中国衡器协会  北京北三环西路43号青云当代大厦806室  Tel: 010-62115995  Fax: 010-62115741   京ICP备05008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