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办:中国衡器协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超越个体认知局限 激发向上向善力量
—— 持续助推企业组织“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党建锋


作为企业组织之一员,尤其是青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期望单纯依靠自身强大的意志力认知资源,以及个体有限的知识理论和专业素养等技能资源,就能够专注投入工作、战胜各种困难挑战,顺利取得工作成果,但实际上却常常事与愿违。

我们通常会发现,人的情绪感受及意志力本身都会随着自我内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持续动态变化。有时自己精力充沛、情绪饱满时往往意志力坚定,能够专注高效投入工作;而有时当我们情绪消沉、精神懈怠时,自身意志力仿佛也变得软弱,对待工作可能就会消极懈怠、浑浑噩噩。更别提我们自身有限的工作技能资源,很多时候并不足以成功应对各种非确定性的、非预期的艰巨烦难的工作挑战与问题。

事实上,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认知资源,如果频繁调用自身意志力,它就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枯竭,只有适当休息才能得到恢复。而要真正干好工作,光靠自身有限的意志力投入与有限的个人工作技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超越自我意志力与知识技能的个体局限,懂得充分利用工作环境、行为习惯及伙伴团队的综合力量,统合综效,才能助推我们专注投入、敬业务实、团结奋进、创造价值、推动发展。

充分利用工作环境的场域力量,超越自我意志力局限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办公室大家一起加班投入工作,干劲非常充沛;而如果自己一个人加班或把工作带回家再干,无形中好像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干劲了,这是因为环境场域的无形力量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众所周知,人是环境的产物。工作环境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大家共同营造的努力工作的工作氛围及文化氛围,都会对身处其中的我们产生强大影响。比如看到团队伙伴们都坐在工位上认真投入工作,这种良性激励的工作氛围,无形中也会带动我们挺直腰板、盯紧电脑、专注工作。而如果我们在家工作或一个人加班时,那么这些激励自身的外部环境线索就会比较缺乏,尤其是家庭环境那种轻松休息的氛围,无形中只会影响我们在很大概率上选择放松玩乐。正如著名管理学者奇普·希思在《瞬变》一书中所深刻指出的,要想瞬间改变自己,就要懂得善用环境的激励力量,很多时候环境对我们的无形影响,要比我们所能觉察到的大很多。

当然,人不只是被动适应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有着非常强大的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人本身就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可以说是环境中的最大变量,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主动适应环境,也可以通过自身作为积极改造环境。

比如我们认真投入工作,那么无形中就对整个工作环境积极奋进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构建,贡献了正能量。而如果我们总喜欢以人生抱怨者等弱势身份自居,整天抱怨环境、埋怨领导及团队伙伴等,那么此种做法不仅无法改善优化工作环境,而且无形中还会给其他同事造成消极影响,当然也会自我断送自身职业发展前景。

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深刻指出,我们对于工作及生活环境可以有三种选择,即创造价值、体验价值和形成态度价值。创造价值就是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投入工作、持续产出岗位价值及创新增值价值;而体验价值就是懂得欣赏、尊重自身及团队伙伴产出的工作成果及价值贡献。而态度价值则指,无论当前工作环境多么不理想、有着诸多不如意等等,我们实际上任何时候都有选择自身内在工作态度的终极自由。

比如我们可以放纵自己找借口、找理由埋怨领导、责备他人而自己却不努力工作、逃避责任、萎靡懈怠;或者我们完全可以做出相反的选择,努力承担起自身岗位职责,不找任何外部理由和借口,兢兢业业敬业担当把自身工作干到最好,同时力所能及时为周围同事及他人提供积极帮助。如此一来,我们的持续积极作为不仅会改善优化自身境遇,也会在无形中为良好和谐、团结奋进、向上向善的工作环境氛围的构建,持续贡献正能量。

充分激发自身积极行动力量,超越自我意志力认知资源及个体技能资源局限

我们面对日常工作环境所采取的创造价值、体验价值及态度价值的三种选择,本质上都依赖于自身的积极行动。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只是坐在那里空想,守株待兔、不思进取,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改变,更确切地说随着时间推移,一切只会变得更糟。

很多时候,我们受限于自身非常有限的意志力认知资源及个体有限的知识技能资源局限,仿佛觉得我们唯有掌握坚定强大的意志力及取之不尽的知识技能资源,才能持续专注投入工作,才能高效高质解决各种工作难题挑战,才能去创造价值、体验价值和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价值。而一旦随着日复一日繁琐艰辛工作挑战与问题考验的来临,我们自身的有限意志力很快耗竭,我们掌握的有限的知识技能仿佛也不足以应对烦难工作挑战,如此一来我们好像只能选择混日子、磨洋工。实际上这种过度依赖自身有限意志力及有限知识技能的工作方式方法是错误偏颇的。

比起当前我们自身有限的意志力认知资源及有限技能资源局限,任何时候我们选择积极行动的自由则是不受限制和约束的。稍微有工作经验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心得体会,很多时候我们早起上班精神懈怠、浑浑噩噩,但只要勉强自己坚持投入工作,十分钟、半小时之后,刚才还浑浑噩噩、情绪懈怠,但随着持续积极行动,我们内心的激情干劲从而得到激发,情绪重新变得高昂饱满、干劲充沛果决,一口气干到下班一点也不觉得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情绪、想法、感受及行动其实是一个无限循环链条,而要驱使这个链条产生良性运动,就只有首先激发积极行动,才能进而带动情绪、想法及感受的积极优化改变,产生良性循环,这是一条心理学铁律。

日本著名作家、马拉松运动爱好者村上春树曾说过,“当你不想跑时,穿上鞋开始跑,才是真正的跑者。”同样的道理,当你意志力坚定、精力充沛时专注投入工作,算不上真正热爱工作;而只有当你情绪不高、精力不足、感觉自身意志力萎靡不振时,还能坚持激励自身积极行动起来,驱动行动、情绪及想法链条的良性循环,才算是真正热爱工作。

同时,当你的持续积极行动、持续投入工作的行为养成习惯之后,那种对自我意志力有限认知资源的过度依赖,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克服。彼时,每天专注高效、敬业务实开展工作,几乎成了你的一种本能,不这么做反而不舒服、不自然。在这种持续专注、高质高效投入工作的良好习惯加持下,我们就会加快成长进步,细心掌握丰富完善的工作技能,逐渐积累积淀起丰厚扎实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自身更加游刃有余应对接下来的工作艰巨挑战与困难任务。

善用团队伙伴等他人力量,超越自身工作盲区及思维盲点局限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我们主动适应工作环境、还是采取持续积极行动投入岗位工作,都离不开领导、团队伙伴等他人的指导、影响和帮助。领导、同事、客户等他人不仅是我们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助力,更是不懈激发我们持续积极行动、不懈成长进步的外部动力源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他人在场,就能够提高我们的熟练生产操作工作效率,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社会助长”效应。而如果是难度较大的创新工作,单纯他人在场,虽然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但如果他人不仅单纯在场、而且还积极主动为创新创效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帮助,则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非洲有句谚语,“如果想要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想要走得远,那就大家一起走。”我们每个人开展日常工作及创新工作等,不可避免会存在工作盲区及思维盲点,就像我们单凭自身力量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一样;而借助领导、同事的外部客观视角及他人的协同帮助力量,则能有效助力我们及时发现工作失误及洞察思维盲点,有的放矢弥补工作缺陷及纠正问题,更加高效高质、创新创效开展工作。

一方面,领导、同事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工作缺点问题、获得崭新的思维启迪、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领导、同事也是我们身边的鲜活生动榜样和敬业务实标杆。我们要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良好心态,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学习领导、同事的工作优势特长,促进自身成长进步;而如果领导、同事出现工作失误或问题,我们也要及时善意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从而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进步。

第三方面,领导、同事的存在也是我们每位员工的团队归属感及组织命运共同体感觉的核心来源。正如著名管理学家肖恩·埃克尔在《快乐竞争力》一书中所言,“很多时候我们热爱工作,对团队及企业组织充满归属感,是因为我们喜欢与我们一起工作的领导、同事等团队伙伴……毕竟我们每天上班打交道的都是身边伙伴,而非抽象的企业整体。”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社会动物,对团队归属感及组织命运共同体感觉有着天然的渴求和向往。著名学者、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指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优越感与渴望“共同体感觉”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一方面我们渴望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价值、成长进步从而赢得竞争、超越他人、获得领导欣赏与组织认可;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渴望融入团队互帮互助、融入企业组织共荣共赢,成为企业大家庭的忠诚一员,获得及体验美好珍贵的团队归属感与企业组织命运共同体感觉。

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向上向善,不懈创造岗位价值与创新创效增值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一个人成长进步不算好,只有在自身岗位履职、成长进步基础上,还能够协同帮助其他团队伙伴共同成长,大家一起发展进步才是真的好。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追求个人成长进步与获得团队归属感与组织命运共同体感觉之间建立良好动态平衡,既促进自身成长进步,又助推团队伙伴及企业组织整体成长发展、和谐共赢!

总之,作为企业组织之一员,我们在日常工作开展中,要明白光靠自身有限的意志力认知资源、以及单单依靠自身有限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素养等技能资源局限,光靠单打独斗其实无法真正干好工作。在当前企业组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渴望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企业组织每位员工个体来说,我们要懂得超越自身意志力认知资源局限和个人工作技能及专业素养等知识资源局限,学会科学充分利用工作环境、积极行动及团队伙伴的力量,统合综效、互帮互助、勠力同心、团结奋进,从而才能持续推动企业组织“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THE END

关闭窗口      行业信息      网站首页


中国衡器协会
微信公众号
手机扫描左侧
二维码进入
中国衡器网
手机版


 网站主办: 中国衡器协会  北京北三环西路43号青云当代大厦806室  Tel: 010-62115995  Fax: 010-62115741   京ICP备05008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