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和衡器科协2024浦东新区科协支持继续教育项目系列讲座开讲
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中国优势和衡器产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8月20日,上海大和衡器科协举办了2024年浦东新区科协支持继续教育项目“物联网时代衡器转型升级”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讲座的主题为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中国优势和衡器产业的发展 —— 如何发挥新质生产力来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了李德伟教授,他是一位在多个重要领域担任关键职务的杰出专家。授课内容为“如何发挥新质生产力来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李教授的“如何发挥新质生产力来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知识培训,主要涉及八部分内容,分别是:
在第一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李教授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多个方面,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其在生产力3.0阶段的理论公式,以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大变革因素。
在第二部分的讲解中,李教授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政府为计量行业制定的政策,以及未来15年行业发展的4大关键词。他深入解读了包括《关于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市场监督总局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关于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核心要点。通过这些详细分析,李教授帮助学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在第三部分的讲解中,李教授详细解释了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概念——数智化,它融合了数字智慧化和智慧数字化,如果说数据化是技术,那么数智化是技术的应用。李教授强调,未来的产品需要具备有用、有爱、有趣的特点。企业数智化的成果转化让科技成果发生“质“的变化。李教授讲解中举例了一些知名企业通过挖掘创新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和标准化,进而从团体标准提升至国际标准的案例,形象地展示了数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转化。
在第四部分的讲解中,李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衡器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包括计量管理工作中的四大挑战,以及国内衡器市场的结构和潜在机会。他还分享了一些衡器企业通过新质生产力促进公司发展的成功案例。在讲解过程中,李教授特别强调了衡器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五大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对于指导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第五部分的讲解中,李教授从国内外企业的平均寿命、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着手引入了波特的竞争战略,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精细化管理,差异化战略,建立赛道思维,创新能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并在讲解中对企业专业化中的工匠精神通过实例着重进行了详细介绍,质量时代的核心灵魂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匠心”和“创新”的体现,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实现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融通发展,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第六部分的讲解中,李教授以他编写的《创新缔造竞争力》一书为题,该书不仅在京东等四大网站首页成为畅销书,还曾激发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单独接见。李教授分享了这一成就背后的故事,并鼓励每个人相信自己都能成为创新天才的潜力。他提出创新力是由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共同驱动的,人一定要有梦想,有了梦想去实践,就会逼迫自己思考、强迫自己思考,这样离梦想的距离就越来越近,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第七部分的讲解中,李教授深入探讨了衡器行业在颗粒度经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布局、国际贸易合作挑战等方面的现状。他分析了衡器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供应链4.0以及数字化供应链的优势。此外,李教授还讨论了管理创新的导向流程,为衡器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这些分析,他为衡器行业的持续进步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和策略。
在第八部分的讲解中,李教授详细阐述了创新联合体的构建、阶段性成果的实现、以及如何为客户提供精准和卓越的服务。他还讲解了以高标准引领的工匠精神、ESG和绿色低碳的重要性,以及产学研合作、研发或应用中心的建立。此外,李教授还介绍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数字化溯源系统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计量精准服务企业行公益活动来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等内容。
通过李教授精彩的演讲,学员们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的要点、工匠精神、创新缔造竞争力、衡器行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政府对推动创新发展以及完善体系方面的各项政策的指导意见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中午休息期间,公司科协主席廖有钧董事长、公司科协副主席张灵副总与李德伟教授进行了亲切会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就如何充分利用衡器行业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数据战略进行探讨,形成创新联合体,找到发力点,在市场上成为领跑者。
李教授(左一)与上海大和衡器公司领导亲切交谈并合影
(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 陆陶勤)
— THE END —
|
|